正如人们通过在社会和工作环境中建立联系而受益,热点地区跨境寻求创新合作伙伴。建立这些联系和选择正确的合作伙伴变得愈发重要。
科学和技术知识的生产已经变得越来越依靠协作。在过去20年中,协作式团队工作的兴起使独狼式科学家成为了濒临灭绝的物种。大多数科学知识是在由六个或更多科学家组成的团队中产生的。为实现技术创新而开展的团队协作也有类似趋势。
大多数高收入经济体的国际合作也有所增加。虽然科学界参与国际合作的传统由来已久,但通信的改善帮助科学家以愈加有效的方式分享和协调工作。此外,跨国公司从其研发的国际分工中寻求更高的效率,并通过国际合作:
美国的创新热点是全世界联系最紧密的集群之一。与居于美国的发明人和科学家开展的合作的数量和频率使其成为全球创新网络中心。加入位于这一全球创新网络中心的美国同行的其他创新热点包括北京、班加罗尔、法兰克福、伦敦、巴黎、上海和东京。
相对于技术生产(专利)而言,科学生产(出版)方面的合作越来越多地涉及至少两个国家的组织中的团队。仅仅20年间,国际科学合作的份额增加了一半,在发表的科学文章中所占比例由17%增长到25%。而国际共同发明则要少得多。
尽管份额较低,但直到2000年代后半期,国际专利产出合作都呈现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增长趋势,从不到5%增至近11%,增幅超过一倍。自2010年以来,其份额略有下降。相较于专利,国际团队在已发表的科学文章中占比更高,这表明科学生产比技术生产更加国际化。
除了日本和程度较轻的大韩民国之外,大多数提交专利申请最多的国家都有较大份额的国际共同发明。其中,美国和西欧国家的国际共同发明份额主要呈上升趋势。拥有国际联系和密集的城市与创新区域的小型经济体——如瑞士——十分倾向于参与国际合作。印度也有较高的国际共同发明比例。在东亚申请量最大的经济体中,情况则有所不同。在2000年代之前,中国的国际共同发明份额可观,但数量不多。此后,随着中国的专利申请量上升,其国际共同发明占比便急剧下降,变得与日本和大韩民国的极低比例不相上下。
而国际合作出版的趋势与此大不相同。除印度外,所有主要科学出版国的国际合作出版份额均大于合作发明份额。此外,其份额在这一时期稳步增长。不过,数据显示,在科学出版方面,东亚国家的国际开放程度低于美国和西欧。
国际合作集中在几个主要国家之间,尽管随着新的利益攸关方进入网络,其集中程度有所下降。美国、西欧和日本之间的联合科学出版和联合专利几乎占据了国际联系的半壁江山。
这些网络的新加入者——如中国、印度、澳大利亚或巴西——也大多与这三个经济体有联系。然而,尽管在此三角之外的合作仍然稀少,但其参与度已有所提高,在2011年至2015年达到了所有国际合作出版的13%。
总体而言,合作愈发成为常态。与这些创新热点中的任何一个建立合作和联系,都有利于知识交流甚至技术转让,以鼓励更多全球创新。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十大创新密集型城市如何演变,“创新竞赛”又是如何日趋激烈。
政府政策可以影响创新活动的速率,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方向。其中一些政策,如研发税收优惠、知识产权保护等,能够鼓励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