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培训 知识产权外联 部门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和热点议题 特定领域知识产权 专利和技术信息 商标信息 工业品外观设计信息 地理标志信息 植物品种信息(UPOV) 知识产权法律、条约和判决 知识产权资源 知识产权报告 专利保护 商标保护 工业品外观设计保护 地理标志保护 植物品种保护(UPOV) 知识产权争议解决 知识产权局业务解决方案 知识产权服务缴费 谈判与决策 发展合作 创新支持 公私伙伴关系 组织简介 与产权组织合作 问责制 专利 商标 工业品外观设计 地理标志 版权 商业秘密 WIPO学院 讲习班和研讨会 世界知识产权日 WIPO杂志 宣传 案例研究和成功故事 知识产权新闻 产权组织奖 企业 高校 土著人民 司法机构 遗传资源、传统知识和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经济学 性别平等 全球卫生 气候变化 竞争政策 可持续发展目标 执法 前沿技术 移动应用 体育 旅游 PATENTSCOPE 专利分析 国际专利分类 ARDI - 研究促进创新 ASPI - 专业化专利信息 全球品牌数据库 马德里监视器 Article 6ter Express数据库 尼斯分类 维也纳分类 全球外观设计数据库 国际外观设计公报 Hague Express数据库 洛迦诺分类 Lisbon Express数据库 全球品牌数据库地理标志信息 PLUTO植物品种数据库 GENIE数据库 产权组织管理的条约 WIPO Lex - 知识产权法律、条约和判决 产权组织标准 知识产权统计 WIPO Pearl(术语) 产权组织出版物 国家知识产权概况 产权组织知识中心 产权组织技术趋势 全球创新指数 世界知识产权报告 PCT - 国际专利体系 ePCT 布达佩斯 - 国际微生物保藏体系 马德里 - 国际商标体系 eMadrid 第六条之三(徽章、旗帜、国徽) 海牙 - 国际外观设计体系 eHague 里斯本 - 国际地理标志体系 eLisbon UPOV PRISMA 调解 仲裁 专家裁决 域名争议 检索和审查集中式接入(CASE) 数字查询服务(DAS) WIPO Pay 产权组织往来账户 产权组织各大会 常设委员会 会议日历 产权组织正式文件 发展议程 技术援助 知识产权培训机构 COVID-19支持 国家知识产权战略 政策和立法咨询 合作枢纽 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 技术转移 发明人援助计划(IAP) WIPO GREEN 产权组织的PAT-INFORMED 无障碍图书联合会 产权组织服务创作者 WIPO ALERT 成员国 观察员 总干事 部门活动 驻外办事处 职位空缺 采购 成果和预算 财务报告 监督

全球经济减缓影响2008年国际专利申请量

日内瓦, Tue Jan 27 11:33:00 CET 2009
PR/2009/583

WIPO《专利合作条约》(PCT)的国际专利申请量2008年增长2.4%,增至近164,000件申请1 。虽然与前三年平均9.3%这一增长率相比,这一增长率不算高,但2008年的申请总量在PCT单一年份受理的申请量中达到最高。作为国际专利制度基石的PCT继续被人使用,表明各公司承认,持续对研究、开发和创新进行投资对于保持竞争能力十分重要,即使在极具挑战性的经济条件下也是如此。

大韩民国、中国和瑞典发明人2008年PCT的申请量增长率继续保持强劲,分别为+12.0%、+11.9%和+12.5%。提交PCT国际申请数量最多的是美利坚合众国的发明人,其申请件数在2008年的总申请量中约占三分之一(为53,521件,占32.7% ),使该国继续保持长达约30年的排名。

“从历史上看,专利申请量在经济困难时期往往会下降,原因很简单,创新周期中可用以投资的资源变少了。一旦经济周期形势有所改善,专利申请活动往往也会随之恢复。虽然如此,过去的经济危机也曾起到过促进创新的催化剂作用,因为人们会更加重视提高效率标准,少花钱多办事,并提出更加精明的营业办法,” WIPO总干事弗朗西斯•加利先生如是说。“在当前的经济气候下,技术、创新和创造力为恢复经济、处理气候变化等全球紧迫问题创造机会,具有十分关键的重要意义,”他补充说。

日本发明人和公司提交的申请在总量中占17.5% (28,774件),稳坐2008年排名第二的宝座,其次分别为德国(18,428件)、大韩民国(7,908件)、法国(6,867件)、中国(6,089件)、联合王国(5,517件)、荷兰(4,349件)、瑞典(4,114件)、瑞士(3,832件)、加拿大(2,966件)、意大利(2,939件)、芬兰(2,119件)、澳大利亚(2,028件)和以色列(1,882件)。2008年,中国的排名前进一位,成为PCT第六大用户。

排名在前的申请人

中国公司2008年首次雄居PCT申请量排名的榜首。总部设在深圳的一家重要的国际电信公司——华为技术公司2008年共提交了1,737件PCT申请。松下公司2 (日本)以1,729件国际申请量成为 2008年PCT第二大用户,其后依次为皇家飞利浦电器公司(荷兰,1,551件 PCT 申请)、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日本,1,364件 PCT申请)和罗伯特博世公司(德国,1,273件 PCT申请)。

2008年 PCT体系用户榜排在前100名的公司中,38家来自美国、28家来自日本、13家来自德国。另一家总部也设在深圳的中国电信公司——中兴公司,在百强用户中也榜上有名。

发展中国家

2008年,WIPO继续收到发展中国家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提交申请量最多的国家是大韩民国(7,908件)和中国(6,089件),其余依次为印度(766件)、 新加坡 (578件)、巴西(451件)、南非(382件)、土耳其(367件)、墨西哥(210件)和马来西亚(177件)。

发展中国家在PCT成员国中占78%,迄今已签署条约的139个国家中,共有109个为发展中国家。

“未来几年,WIPO的工作重点将是,与成员国一起确保所有国家都能积极参与并受益于创新和知识经济,最大限度地增加其参与PCT的机会,”加利先生说。总干事回顾说,WIPO发展议程要求不断地分析并审视如何以最佳方式让知识产权有利于所有国家,而无论其发展水平如何。

技术领域

2008年公布的PCT申请中,申请量最多的领域为医药技术(12.0%)、计算机技术(8.5%)和药品领域(7.9%)。增长最快的技术领域是信息技术管理方法(增长22.7%)和显微结构与纳米技术(20.7%)。
2008年公布PCT申请所采用的主要技术领域,是根据国际专利分类(IPC)── 一种专用于方便专利文献技术信息检索的分类制度──划分的,分类类别列于附件一。(关于IPC代码的进一步信息,请查阅:https://www.wipo.int/classifications/ipc/)。

PCT体系的发展

目前正在对PCT业务进行审查,以确保PCT体系继续向用户提供具有附加值的服务,成为各专利局之间共享信息的一个更为有效的平台,以避免工作重复,并为查询宝贵的专利信息提供便利。WIPO经修订的计划和预算(https://www.wipo.int/edocs/mdocs/govbody/en/wo_pbc_13/wo_pbc_13_4.pdf)中表示,2009年PCT的战略方向是:“确保充分利用PCT的潜力,并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对申请人和成员国具有的价值。”
总干事说,“PCT在为满足人们对专利和专利制度国际化方面不断增长的需求提出多边解决办法的工作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在当今依赖技术的社会中,由于人们对专利权的需求,全世界的专利局都在奋力争取有效、及时地提供知识产权服务。针对这一需求管理危机,当务之急是,必须找到解决的办法。”加利先生说,“与目前正在审议的任何其他方案相比,PCT都不失为构建未来解决方案的一个更好的基础。”

其他进展

近年来,WIPO及其他一些专利局都在努力地继续加强并实现PCT业务的现代化,以实现增效节约,更好地为用户界服务。由于这一努力,PCT总申请量中约70%现已全面地或部分地采用了电子形式。WIPO还精简了PCT业务程序,做到了虽然工作量在不断增长,工作人员人数却维持稳定。

另外,通过 PATENTSCOPE® 的检索服务,用户还能对1978年首次公布以来已公布的150多万件国际专利申请进行全文检索。部分地由于这方面实现的增效节约,成员国2007年同意自2008年7月1日起将PCT申请费减少5%。为了鼓励发展中国家利用PCT,对于来自特定发展中国家的申请人个人(非公司)提出的国际申请现已减费90%,对于来自最不发达国家的所有申请人提出的国际申请,也实行90%的减费。

背 景

PCT为发明人和产业界提供了一条获得国际专利保护的良好途径。通过提交一份PCT“国际”专利申请,可以同时申请在为数众多的每一个国家获得发明保护。无论是PCT成员国的申请人还是专利局,都可以受益于PCT体系提供的统一手续要求、国际检索和初审报告以及集中进行国际公布。与传统专利制度相比,国家专利授权程序和相关费用的缴纳时间在多数情况下最多可以推迟18个月(某些专利局推迟的时间甚至更长)。在这一期限之前,申请人将能了解到有关其获得专利保护的可能性有多大,以及其发明具有多大潜在市场利益等一些具有附加值的重要信息。

PCT申请量在过去9年当中的增长速度特别快。自PCT于1978年开展业务以来,实现25万件申请花了18年时间,而使这一数字翻一番(50万件)只花了4年时间,再翻一番(100万件)又只花了4年时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临时估计的数字──WIPO将在今年上半年继续收到2008年通过国家主管局提交的PCT申请。
2  Matsushita 2008年更名为 Panasonic
 

附 件 [PDF]

要了解进一步信息,请洽新闻和媒体司: